第四、中国茶艺美学的总体特征
〖从艺术创作来看,中国古典美学包括三个层次,即以“神思”为核心,始之以“兴象”的触 发,终之以“入而能出”,在突出“表现”的前提下融汇意与境。而与审美创造过程相表里 的审美原则,大体有14种:(一)就审美内容来看,有文与质,情与理,情与采,情与景, 言与意,形与神,虚与实。(二)就审美创造来看,有一与多,真与幻。(三)就审美的形 成结构和手法为主来看,有动与静,隐与显。(四)就审美的历史流程为主来看,有通与变 。(五)就审美的艺术情趣和社会风习来看,有雅与俗,奇与正。这些具有朴素辩证精神的 审美原则,都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总结,更是审美创造的理论指导。
这些概括,虽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茶艺美学是中国古 典美学范畴的“这一个”,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茶艺美学是从古代走来,有深厚的传统 文化积淀。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茶艺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灵表现,虚静气氛中的自我观 照,默察幽微的自己亲切的体验,结合长期沉淀于事茶者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汇聚一定时 代的社会风气和文艺思潮的审美规范,不期而然地概括成为灿烂多姿的美学形态。中国茶艺 美学中比较流行的形态、范畴有十二个,我姑且仿照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十二 金钗”的称谓,称之为“茶艺十二美”,并且依据中国古典美学的论述与语词作一些简单的 解释:
1、意境之美意境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象(艺术表象)把欣赏者引入能够 进 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使欣赏者能够领悟到较艺术形象更为深远的艺术化境,获得“寻绎 不尽”、“味之无穷”的美感。对此,古人有许多言简意赅的表述,所谓“意境之美”,是 “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是“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 句一字,皆出常境”(唐•殷?《河岳英灵集》), 是“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是“ 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明•陆时雍《诗镜总论》),是“不得以字 句诠,不可以迹相求”(清•贺贻孙《诗筏》),是“有海阔天空气象,有清风明月胸襟” (清•林纾《春觉斋论文》)。而意境又含“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人 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人间词 话》)“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而二者 随之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2、典雅之美所谓“典雅之美”,用古人的话来说,是“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是“颂惟曲雅,辞必清铄”(梁•刘勰《文心雕龙•颂 赞》),是“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迥舒,若重岩之积秀”,是“其词深而雅,其 义博而显”(唐•房玄龄《晋书•陆机传论》),是“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宋 •姚铉《唐文粹序》)。典雅之美的内涵极为丰富,其规定性内容包括雅正无邪,“温柔敦 厚,尽善尽美,天然真淳”,“雅而不腐”,既要“熔铸经典”,又要“洞晓情变”。
3、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 所谓“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顺 其自然”(《庄子•应帝王》),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 恩流夜郎旧游书怀赠江夏事太守良宰》),《李太白全集》卷十一),是“情性所至,妙不 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言”(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实境》),是“不待思虑而工 ,不待雕琢而丽”(宋•张耒《贺方回乐府序》),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得于天然,不待雕琢,律吕自谐,神色兼备”(明 •黄子肃《诗法》),是“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陈绎曾《诗谱》)。在茶艺表 演中,就是不以形式的精雕细琢着意修饰取悦于人,而从自然无为的本性达到审美的愉悦, 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中有真美在。
4、含蓄之美所谓“含蓄之美”,本意是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晚唐之际,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含蓄”的美学范畴,并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诗歌的美学特征。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提出“语贵含蓄”,强调简约含蓄,而有辞意不尽的余味。(《白石道人诗说》)解读“含蓄之美”的词句,古人有许多精思独创:是“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晋•张华《鹪鹩赋序》),是“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是“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是“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宋•僧淳《诗评》)。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强调诗歌要委婉含蓄,不要失之浅露时,有以糖和茶作比喻的:“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茶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颐庵诗稿序》)意思是:吃糖开始感到糖甜,因无余味,最终会觉得酸;饮茶开始觉得苦,因其余味不尽,就会苦未尽而甘出。作为茶艺来说,就是在天然自得之中,显示出一种言外之意,令人体悟到一种含蓄不尽的遗味。
5、雕镂之美“雕镂”本意一指雕刻,比喻刻意修饰文辞。而在美学中则采用第二义,指罗列事物,铺陈夸饰,雕绘辞藻,弘丽温雅。与此相近的词语,有“雕文刻镂”,谓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以为文饰;有“雕章镂句”、“雕镂藻绘”,均比喻刻意修饰文辞;还有“雕风镂月”,意指刻意吟风弄月,都存华光焕发,富丽气象。所谓“雕镂之美”,则是“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是“若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南史•颜延之传》),是“艳藻独构”、“润古雕今”(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序》),是“争构纤微,意为雕刻,糅之以金龙玉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唐•杨炯《王勃集序》)。
6、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包括“理”与“趣”两个概念。“理”指事物的机体,本质;“趣”指生动活泼的意趣和风教作用的旨趣。所谓“理趣之美”,是要把“理”与“趣”和谐地、辩证地融为一体,是“不烦雕琢,理趣深长”(宋•袁燮《跋魏丞相诗》,《?斋集》卷八),是“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是“辞理意兴,无迹可求”(清•薛雪《一瓢诗话》),是“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外”(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是“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7、清空之美“清空”是与质实相对的,指具有古雅峭拔的风格。古朴自然,疏快挺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宋•张炎《词源》)所谓“清空之美”,是“缠绵悱恻”,“超旷空灵”,是“有神无迹,色相俱空”(清•沈祥龙《论词随笔》),是“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清奇》),是“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之一,《船山诗草》卷十一),是“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著色相之谓,清则丽,空则灵”(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8、淡泊之美“淡泊”本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引伸为清淡高雅,顺物自然,象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所谓“淡泊之美”,是“纯素之道,唯神是守”(《老子•道德经》二十九章),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冲淡》),是“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宋•苏轼《评韩柳诗》),是“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宋•周紫芒《竹坡诗话》,《历代诗话》上册),是“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奇”(宋•戴复古《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石屏诗集》卷五),是“幽中有隽,淡中有旨”(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9、朴拙之美“朴拙”意为古朴简陋,缺少修饰,而在美学中“朴”指本性、本质、原本,拙指质朴自然。所谓“朴拙之美”,是“见素抱朴”(《老子•道德经》八十章),“大巧若拙”,(《老子•道德经》四十五章),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是“又如食榄橄,真味久愈在”(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上册),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清诗话》下册),是“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宋•李涂《文章精义》)。
10、阴柔之美“阴柔”本指人的性格内向温和,茶艺中则指“润物细无声”般的女性柔美,是与阳刚之美相区别的。古代美学中有许多精辟之论,认为所谓“阴柔之美”,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七十八章),是“覃思精微”,“深远闲淡”(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上册),是“优游不迫”,“沉着痛快”(宋•严羽《沧浪诗话》),是“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清新、香逸、冲远、和平”(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是“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清•姚鼐《复鲁?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