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茗小馆

一生的龙井茶缘

龙井茶
小时候,母亲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 5 棵 树,每年谷雨前后,把采下来的嫩芽和叶子晾干,用烧饭的锅翻炒,便成了我们一家人一年所需的 茶叶。母亲炒出的茶恰到火候的少,过老的多,虽有少许新茶的清香,但茶叶外形卷曲,形状不佳,汤色呈栗黄色。天下名茶知多少,惟有母亲炒制的茶最好喝,我想少有人持异议。
91 年,我离开母亲到杭州读研究生,耳濡目染西湖龙井,从此与龙井结缘。记得第一次喝龙井,是在一师兄那。师兄当时分配在西湖区政府工作,一村长赠其上等西湖龙井。记得我们几个师弟师妹在师兄简陋的单身宿舍围坐在饭桌边,当他打开铁制的茶叶罐盖,顿时一股清幽之香扑鼻而来,看着茶叶随水的注入在杯中上下翻飞,一种兰花似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喝下几口,舌间顿生甜丝丝、滑溜溜之感。沐浴在着江南三月和煦的春风里,大家促膝海聊,悠游于文坛闻谈之间,或谈人生,或言抱负,品着香气清高醇厚的龙井新茶,牛饮的我们也有一种闲云野鹤、心旷神怡的闲适。依稀记得,我是夜无眠。
毕业后我留在杭州,成家立业,先在机关后在国企,养成了天天必饮茶的嗜好。其间遍尝了浙江的名茶,每次在省内出差,同事总爱以当地名茶相赠,景宁的惠民茶,安吉的白片,千岛湖的银针,开化的龙顶,湖州的紫笋,余杭的径山茶,不一而足。这期间均能闻其香,品其味,观其色,但最爱喝的依然是龙井。
杭州的大街小巷 茶馆云集,湖边山边茶馆林立,生活在杭州,谁也绕不开龙井。春天在梅家坞踏青,秋天在满觉陇赏桂,少不了依然是龙井。
每次看着冲泡后的龙井茶叶在杯中交错相映,堆绿叠翠,上下沉浮,妙趣横生,宛如春兰初绽,翠竹争艳,品饮欣赏时,总有齿颊留芳、沁人心脾之感。
有一年,因工作需要,在北京生活近半年,居于宣武区的马连道,此地乃京城第一茶城,全国各地名茶荟萃于此。每到双休日,我喜欢去那里看茶品茶,以茶会友。品得最多的是 铁观音普洱茶。领略了铁观音的馥郁甘润,普洱茶的醇和陈香,但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改变不了对西湖龙井的特有情结。在杭州文化中浸泡了十几年,那种淡泊内蕴、清和灵秀的特点已经深入骨髓,真正领悟了清代茶人陆次之所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今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与夫人去灵峰探梅,沿植物园的东门漫步,在青芝坞,不经意中发现了一古朴的门檐下写着“茶舍”,四周以竹篱笆圈起,外面是大片的菜地。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推门而入,原来茶舍的主人是一位 70 多岁的老人,本住在梅家坞,一辈子中龙井,采龙井,品龙井,结识了很多茶友。老伴去世后,把茶园交给女儿打理,一个人独居在此地。

平日里,茶社只向老茶友开放,老人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茶舍只提供上好的龙井清茶,不提供茶点。坐在院子中,品着老人端来的龙井茶,看着远山含黛,梅海似雪。。那梅花,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似有梅海凝云、云蒸霞蔚之感。闻着茶香和泥土的气息,不由想起周作人所说的 "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 绿茶,用素雅的陶瓷 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老人与龙井打了一辈子交道,问其感受,他只说了一个字“和”。我初不解,深思方觉“和”字之妙。太和之气,谐和之道,平和之心。龙井茶,虎跑水,灵隐寺,西子湖,组成了一种和谐美妙的意境。龙井茶的特性也应衬着杭州人的清和灵秀、淡泊闲雅的人生态度。以老人的人生阅历,一生随茶的悟境,他对 茶道之“和”、禅茶之和应有更深的理解。
人生世态,难免有龙井茶一般的起落沉浮,难免有清香、醇香、淡香、无味的阶段。以平和之心品茶,以平和之心悟道,乃人生的一种境界。
正如林清玄所说的: “ 朱颜会消失,白发不会放过我们的。且让我们一起饮茶吧!让我们的心象茶叶初生尚未舒卷那样,那时我们既不为成功、失败挂怀,也不为男女之情忧心,更不为人生的长路而心情惆怅。那时,我们只是笑,并在笑中看见光。 ”
赞 ()
分享到:更多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