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大约至今十六个世纪之前的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地区就有所产生,那是不叫红茶而称为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红茶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确切的时期至今没有得到考证。但从正山小种红茶世家――武夷山桐木关江氏传人的家族族谱的记载与按照茶叶生产技术发展的推断以及从部分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确定正山小种红茶产生于这个时期。
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所说,江氏族谱中记载:江氏家族于南宋末年迁居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桐木关,世代种茶。其家族世代掌握茶叶加工技术。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江氏族人根据这种茶叶的颜色,称其为“乌茶”,在方言中,乌是黑的意思。后来为了与桐木关外冒充这种红茶的茶叶相区别,江氏族人称其为“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即为真正的高山上的茶,“正宗”的意思。
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就是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红茶。可当时,谁又知道官兵睡了一夜后,变软发红且带黏性的茶青就是发酵后了的茶青呢?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关于红茶起源的这样一个传说也记载在《中国茶经》上。
正山小种红茶最早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拜伦在他的《唐璜》中赞美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样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英国诺顿也夸奖道:“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正山小种红茶在英国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了。需要说明的是,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产生后,因其卓越的品质,迅速被欧洲人接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茶叶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代表。经营正山小种红茶的商人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武夷山桐木关方圆只有几百公里,致使正宗的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非常有限,而它的市场却在不断的拓展。在高厚利润的驱使下,部分茶叶生产者开始仿制正山小种红茶,其中关键的工序就是用马尾松的材块对发酵后的青叶进行烘焙。虽然青叶不是正宗的“正山――桐木关”所产,但味道与正宗正山小种红茶有相似之处。因此也被急需正山小种红茶的欧洲市场所接受。
武夷山桐木关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茶叶泰斗张天福先生在2001年回到久别的武夷山桐木关时,亲手为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核心区――桐木关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为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题词“茶叶世家”。在张天福老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2000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山小种红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的代表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再展魅力,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