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茶叶名称。属绿茶类尖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中。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并赢得荣誉。此外,还有其茶文化,保健作用。
白鸡冠:
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和武夷山公祠后山的茶树,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此茶每年5月下旬开始采摘,以二叶或三叶为主,色泽绿里透红,回甘隽永。明朝的一则“鸡冠”治恶疾的故事,使得白鸡冠茶声名大震。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一日他的岳父做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还没一袋烟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吓得他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 也不知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特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出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又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的茶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这茶树就是武夷名丛“白鸡冠”。
虫屎茶:
虫屎茶又名"龙珠茶",是生活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处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喜欢饮用一种特种茶。当地老百姓把野藤、茶叶和换香树等枝叶堆放在一起,从而引来许多小黑虫,当这些小黑虫吃完堆在一起的枝叶后,留下来的是比黑芝麻还小的粒状虫屎和部分残余茎梗。用筛子筛子去残渣,取其虫屎,美名"龙珠"。把它放在锅上炒干,再按蜂蜜:茶叶:虫屎=1:1:5的比例混合后复炒,虫屎茶便炮制而成。
虫屎茶不仅含有茶叶的成分,而且含有茶虫吃了茶叶后所排泄出来的有机物.虫屎茶药用价值较高,正宗的六堡野生茶虫屎,品饮之后再饮什么茶都显得淡水,再无味道。其实虫屎茶在农家一向是以当药为主,往往以陈年为佳。真正的农家六堡虫屎茶,应是甘甜极够,茶香明显(多为霜降大叶茶香),且爽口耐泡,少许(约1克)就可五六人品尝。当然,茶虫屎好与否决定于茶虫所吃的茶叶质量与时间来决定的,正宗的陈年六堡野生茶,泡饮起来入口较纯而无异味,过后满口生津回甘,久久不消。
虫茶是中国特有的林业资源昆虫产品,是传统出口的特种茶。虫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虫等昆虫取食化香树、苦茶等植物叶后所排出的粪粒。虫茶约米粒大小,黑褐色,开水冲泡后为青褐色,几乎全部溶解,像咖啡一样,饮用十分方便。如果用茶的科学定义来衡量,其实这虫茶并不是茶,只不过人们食用这种虫子的粪便的方法与我们饮茶相近,故而将其称作“茶”。这样也好,在饮用时让我们忘记它的本来身份,以免心理有不舒服的感觉。
虫茶味清香,类似茶叶。尽管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但虫茶却鲜为人知。其实,虫茶在我国生产和饮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虫茶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
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含有18至19种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六堡茶:
六堡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等原因,销量逐渐降低,六堡茶被其它名茶所取代。
在我国清朝初期,南洋马来西亚就已经发现并开始开采锡矿,中国广东、广西两地越来越多人去那里“淘宝”。但是因当地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于是他们带去的具有祛湿除燥、通便驱痢、调理肠胃功效的六堡茶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来就有饮用六堡茶习惯的粤桂两地人于是更加喜爱和依赖六堡茶,当时在广州、潮州一带迅速兴起了以六堡茶易锡的贸易,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 。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县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保,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间(1926年—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文章原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