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茗小馆

武夷岩茶“岩韵”的形成

 

武夷岩茶味甘泽而气馥郁,不同武夷岩品种有不同的喉韵特征。武夷岩茶独具的“岩韵”,是衡量武夷岩茶品质高低的专用术语。2002年6月国家批准确认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武夷岩茶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


1、“岩韵”与气候、土质有关

武夷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8-18.5℃之间,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mm左右,山间常年云雾,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日照较短,既无风害,更无冻害。

武夷山土壤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贡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组成。茶园成土母岩,绝大部份为火山砾岩,剖面发育颇不完全,具有母岩的棕红色,径风化、冲蚀,表面呈棕色松散状,厚度1m以上,pH值为4.5-5.2之间。

据省茶科所对武夷山土壤调查,正岩茶产地: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等地号称“三坑两涧”,由于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谷底渗水细流,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气温年变差和日差较小。正岩茶园土壤含砂砾量较多,达24-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好,土层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制出如岩韵显。半岩茶产地:青狮岩、碧石岩主要是厚层岩红土,土层较薄,铝含量高,钾特少,酸度较高,质地较粘重,制出的岩韵微显,马头岩一带主要是黄壤土,狮子口、九曲溪畔是冲积土,土壤中钙含量高,土壤肥沃,制出的君山银针茶韵不明显。


2、“岩韵”与树龄有关

茶农根据多年对“三坑两涧”等地采下的鲜叶进行加工,发现幼龄茶尤其是水仙,其香气容易做出,但韵不明显。树龄短的茶树则有岩韵,20年树龄以上的老茶树,采制的茶不仅香气高,且岩韵十分明显。


3、“岩韵”与鲜叶老嫩度有关

大开面鲜叶表皮细胞较厚,角质层已分化完全,角质层外覆盖的腊质含有高碳脂肪酸和高碳一元脂肪是形成武夷岩茶香气的成分,较成熟的鲜叶中类胡萝卜素,淀粉、糖类,醚浸出物含量高,有利乌龙茶“岩韵”的形成。


4、“岩韵”与加工技术有关

武夷岩茶加工工艺独特,做青时采取“两晒两凉”,重轻结合,看青做青,双炒双揉、去沤提香、成条为主,初焙、复焙,熟化香气,色味俱全,是“岩韵”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5、“岩韵”与武夷耕作法有关

由于武夷茶区地形复杂错综,岩茶区大部分利用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部份缓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园,另有峻险石隙,砌筑石座,运填客土,以土代肥。在“武夷耕作法”中较突出的是“深耕吊法”、“客土法”,八九月挖山深翻时,将近根部有效养分吸收吊向行中,根部经日光曝晒、起除虫灭病和土壤熟化的作用。客土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Fe、Cu、Mg、Zn、Mo、Cl等是形成岩韵的重要特质。


6、“岩韵”与施肥关系

在武夷茶区以施有机肥为主,不施化肥,种植夏、冬季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冬季茶园铺草,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创造“岩韵”提供条件。

岩韵,从物质的层面上说是一种大自然的气息;而从精神的层面看,体现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品茶之人,他要做的,就是去领悟岩茶中那股大自然的气息,达到心灵与自然、心灵与自我的沟通,他不仅需要用感官、更需要用心灵去领悟的。

赵朴初先生生前游览武夷山,说在武夷山最好的感觉是在遇林亭的小瀑布前,坐于亭中,手捧清茶一杯,听山风阵阵,惬意无比。

苏轼有一首诗这样写到:“峻岭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写的是他与朋友去郊外游玩,在斜风细雨中喝着泛着乳花的酒,品尝着春日山野中的野菜和新笋,感觉到“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讲的就是对平静简朴生活的热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许多现代人迷失了而又在寻觅的东西。静静的找一个所在,最好能看见一些风景,品一杯岩茶,用心去体会,一定比在喧嚣的酒宴中更能洗涤心灵,而岩韵也就在你的口中、心中了。

赞 ()
分享到:更多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