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茶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茶文化。所谓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虽然只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但它丰富的内涵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
所谓“茶文化”?虽然当前众说纷纭尚无统一概念,但普遍的看法是指茶叶方面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是茶的精神文化。“茶文化”也可理解为人类在茶叶产、制、享用及其衍生而来的精神活动中取得的积极成果。概括地说包括有“制茶文化”、“饮茶文化”和“茶俗茶艺”三大部分。由于“茶文化”涉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因而各个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内容意蕴五彩纷呈的文化现象。
一、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
英德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鸦片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产茶之兴盛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形成。据历史记载:唐朝时,英德(时为浈阳县)南山风景区建有“煮茗台”一处;南山北宋《众乐亭》摩崖石刻云:“刻绝壁间涵晖谷、凌烟嶂、飞霞岭、希阳岛、煮茗台、寒翠亭,皆唐人遗迹”。南宋英洲知县汪任曾以“煮美茗”为题写诗赞美“煮茗台”:“石梯千级杖藜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游汲灵泉煮佳苟,渴心滋润困魔醒”;及有“煮茶行院供谈笑,耿耿园林晕画栏”,等诗文。可见,英德人民在唐朝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由于种茶业的兴起,产制的佳茗多被列为朝廷贡品。据历史载,明朝时英德所产贡茶为朝廷贡品。又据清康熙年代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进贡朝廷。”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硃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鹤子乡浮山茶皆奇品……。”清宣统《英德县志》则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坭坑者香古味醇,如扑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为不逮……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旧茗茶山亦产茶。”不过,那时种植的是“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的小叶种茶树。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英德茶叶曾在19世纪前半叶兴盛一时,以后因战事不已,出口受阻而逐步萎缩,到20世纪初茶园荒芜,茶业凋零,茶叶贸易几乎销声匿迹……
纵然如此英德毕竟是个古老茶区,饮茶习俗依然浓厚,无论城镇或乡村,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成为一种淀积的文化现象,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无法考究)还衍生出一个家喻户晓的“擂茶粥”的饮食文化。此种食“擂茶粥”现象较之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饮“擂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这个地区特有的茶文化内容之一。
二、英德茶文化创造历史上的辉煌
建国前夕,英德茶叶生产已到了似有若无的境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到1950年全县茶园面积仅得30公顷,茶叶产量仅得三吨(3000公斤)。当然,这些都是产自零星的残存茶园,而且大多数是品质低下的“土青茶”。既无规模,也不成市场,有茶者仅在墟日摆摊或权当以物易物交换而已。
1956年第一批现代化新式茶园(单行条列式)在省属英德茶场诞生,该茶场首次引种云南大叶种成功。接着第二批、第三批……连续发展。在国营茶场植茶成功的推动和支持下,一个个集体联办茶场也应运而生。在英德县政府的领导下,群众性植茶运动蓬勃兴起。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各个部门的支持以及群众的积极行动,这次植茶运动,其气势之磅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第一次植茶高潮(1964?967年)共发展新式茶园2500多公顷;第二次植茶高潮(1973?975年,发展新茶园800公顷;第三次植茶高潮(1987?988年),发展双行密植茶园2200多公顷。英德地区三次种茶高潮共发展新式茶园5500多顷,成为全国重点茶叶生产基于之一。与此同时,建成5座年产红茶500吨以上的初精制合一的大型机械化红茶厂以及40座小型半机械化青、绿茶厂。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第一批英德红茶于1959年问世。1960年中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祝贺电称:“1959年茶叶产品,经苏联和国内茶叶专家评定,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水平,为祖国传统出口商品提高声誉。”六十年代大批量投向国内外市场以后,英德红茶以其独特的鲜爽风格和浓强的优良品质堪与印、斯红茶媲美而蜚声海内外。1965年当代中国四大茶学专家之一庄晚芳教授在英德茶场作报告时说:“你们在1962年做的分级红茶(指红碎茶),为我国外销上开了第一炮,在市场上影响很大,外国人还不相信,怀疑是锡兰茶(即斯里兰卡)。”其实,据香港市场反映:“英德红茶的外形与内质与斯里兰卡销到香港的红茶相似,它的色泽乌黑而润红。久存不易变色,比斯里兰卡的为好。”正因为如此,英德红茶每年生产4000余吨远销到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闻名中外,饮誉世界,并成为中国大叶红碎茶第二套样出口的重要支柱。由此,英德红茶被誉为中国红茶后起之秀,红茶中的一朵新花,一枝奇苑。英德县被誉为广东省著名的“红茶之乡”。
外国人如此喜爱英德红茶,乃因英德红茶具有浓(厚)、强(烈)、鲜(爽)的品质风格,尤其那秋茶的自然花香令人珍爱。特别是加糖奶后,汤色姜黄瑰丽,滋味甘美清鲜。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FoP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称赞和推崇。据1996年9月19日香港东方日报称,“英德”红茶作为高级红茶已被英国定为皇室用茶。”
最能体现英德红茶品质水平的莫过于它在30年来所获得的各项殊荣。据统计,英德红获国际美食金牌奖,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国家银质奖以及各部委评比的第一名和优质奖等,达36次之多。
在此,人们不妨屈指一算,从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英德红茶创造三十年的光辉业绩史,造就了英德茶文化的辉煌。而哺育“英德红茶”成长的发祥地棗英德茶区以及为之奋斗过的各届领导和勤劳的英德人民,对于这辉煌的历史,当记忆犹新。伴随着这辉煌历史的发展,英德茶文化将会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英德茶文化种种及其景观
英德这古老而又具有现代的茶区,有着各种茶风习俗,茶文化内涵丰富。既有清纯古雅的茶俗,又有现代化气息的茶艺;既有简朴如客来敬茶的茶礼,也有寓情于茶的茶人、茶事和茶德。总之,在我国谩兮兮的历史长河中,英德淀积了内容意蕴,五彩纷呈的茶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及其景观。
1.客来敬茶成为英德人寻常礼节。
在英德,无论城镇抑或乡村,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总要先敬一杯热茶,然后宾主坐定,啜饮交谈,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种为人豪放的美德。而且,“客来敬茶”不分亲疏,对来客恭而有礼,令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从中可以看出,英德茶乡人民把“客来敬茶”当作一种崇高的礼仪对待。
2.饮茶之风遍及城乡。
英德不愧为茶乡,英德人饮茶非常普及,饮茶之风相当盛行。家庭之中往往男女老少都饮茶,上班族尤甚,早上饮、饭后饮、晚上饮、上班饮、公务饮、洽谈饮;在茶楼餐厅、洒楼、宾馆也免不了饭后一杯茶。无论城镇农村几乎每家每户均备有茶具,工余饭后饮茶,已成为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英德产茶种类多,红、绿、黄、白、青、黑各类茶应有尽有。饮茶者选择余地多,有各人喜欢的口味,各取所需。所以,往往在一些洽谈和会议场合,同时备有多种茶饮,供参会者选用;服务人员,双手各提一壶不同的茶,一红一绿或一青(乌龙)一黑(普洱),任君选择。这种特有的场面,也许是茶乡的一种情趣吧。
3.以茶馈赠,以茶交友。
中国古代的人际交往中,茶不但用作待客之物,而且作为朋友之间礼尚往来的酬赠佳品。今日英德茶乡“茶山滴绿翠,处处有佳茗”。茶叶作为英德的特产,使英德人无论探亲访友,出外办事,联系业务或赴港澳或出国门,无一不带茶馈赠,充分体现了茶乡人民的一种情怀,一番美意。而旅游者中,有慕名英德风光之美而来,也有盼睹茶乡风采而来的,但其观光之后,回归之时,都不惜解囊选购各种茶叶作为信物。
以茶交友被称为“君子之交”,与那种被斥为酒肉朋友的“小人之交”不同。“君子之交”是通过相互的品茗而谈茶艺,“茶经”,是一种和谐知音而高雅的交往。以茶交友常在挚友和志趣相投朋友之间,发展到高层领导和知识界层之中,且愈有发展之趋势。
4.茶店林立、茶叶芬芳、琳琅满目。
英德茶店之多,令人啧啧称道,也成为市容的一道美景。不到15万人口的英城镇,专营和兼营茶店居然有189间之多,当你浏览街市,漫步街头时,到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茶庄,兼营茶叶的专柜顾客盈门,各个茶类,各种茶叶,花色品种,各种包装一应俱全,俨然是茶的世界,处处是茶的芬芳。
5.英德人与“英德茶叶”的不解之缘。
现代史上英德红茶与潮州柑、南雄烟并驾齐名,而“英红”品牌,更是一枝独秀,闻名遐迩,脍灸人口,历久不衰。正因为如此,英德人无论因公出外办事,参加会议或探亲访友,只要别人知道你是英德来的,都会称赞“英德红茶”和英德茶叶一番,谈及英德都离不开讲茶,似乎英德人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作为英德人和在英德地区工作的人,对此,颇有几分高兴,几分自豪和几分自信。
6.独特的“擂茶粥”。
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一切古老的传统习俗都经受着检验而有所扬弃,好的传统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保存下来并且发扬光大。英德人食“擂茶粥”的传统习惯,不但流传下来了,且演变得富有新意,被推而广之。在英德昔日民间寻常百姓家食用的“擂茶粥”,现在却登上市内一些餐馆的大雅之堂,成为推陈出新的早餐,受人欢迎,招来惠顾。
那么,“擂茶粥”又为何如此经久不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擂茶粥”怎样制法,对人体有那些功用?据当地群众介绍,做“擂茶粥”很简单,但必须有二件特别工具,一是擂盆,二是擂槌。擂盆是一种碗状陶器,内壁满布网状沟纹;擂槌则是用一种质地坚韧的山苍子木棒做成。制作擂茶粥时,,先放茶叶(或新鲜茶青)于擂盆内,用槌磨琢成粉末,然后放入所需的配料所如生油、香炒花生仁、芝麻等,一起擂成糊状,再把刚煮熟的米粥(以不糊为度)倒入盆内,放入生盐,搅匀即可食胜用。进食“擂茶粥”,不但清香可口,四季皆宜,而且生津止渴,健胃提神,治疗感冒之功能。过去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身体有点小毛病时,就“靠”擂茶粥治病。食“擂茶粥”原是小北江沿岸的西牛、水边、大洞、黎溪、石灰铺、连江等乡镇农村的传统习惯。发展至今天,由于人口流动和迁徒等原因,食“擂茶粥”的习俗已远不止上述地区,在市区居民中,食“擂茶粥”者也不少。
至于“擂茶粥”的来历,相传在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湖南的武陵“五溪蛮”,行军途中,扎寨马头村,那里瘴气弥漫,将士感染瘟疫,纷纷病倒,正危急之中,当地一个懂药的老妇,见马援的军队纪建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十分感动,便自愿献出祖传秘方“三生汤”为马援将士治病。那老妇把生茶叶、生米、生姜放在陶制的擂盆里,倒入适量的水,用山苍子木棒将其擂成糊状,然后冲入沸水制成汤,拿给将士当茶服用,病情迅速好转,后来人们就称其擂茶。擂茶能“祛瘟避邪”,清热解暑,提神治病,帮助消化,因而广为流传,成为许多农户的主食。究竟“擂茶”何时传入英德,“擂茶粥”又始于何时,至今仍无法考证;但不管怎样,“擂茶粥”已成为英德一种文化现象和“茶文化”一项重要的内容,不断延伸和发展。
7、喜闻乐见富有英德茶乡特色的茶艺。
作为茶区,英德人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及各种茶事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浓厚的茶叶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茶俗氛围,饮茶风尚日趋讲究,加上来自北方的、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的和潮汕的各种饮茶风俗的汇集交融,借鉴和选择,久而久之悟出一种以养性、恰情、讲礼的品茶崇尚;内容上揉合了潮汕工夫茶细腻的茶艺与珠江三角洲豪爽的茶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已由过去一般的饮茶转向讲究茶靓、茶具靓、水靓、品茶环境靓及心情靓(愉快)等“五靓”,喜欢整体完善美,形成一个品茗高雅的格调。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往往在假日或工休之余,邀同三、五知己,选一雅室相互以茶为礼,品茗啜饮,探索人生真趣。这种品茗冲泡方式,是在吸取潮汕工夫技艺的基础上逐加改进的漫漫派生出当地的一套茶艺,包括备茶、尝茶、烧水、温壶、置茶、湿润泡(温水洗茶),冲茶、冲壶、计时、烫杯、分茶(倒茶)、奉茶(敬茶)、品茶、洗杯等15道工序。品茶中也有些备有干品和水果的,以供谈笑之资,做到饮餐结合,两全其美。
上面所述,只是英德茶文化方方面面的部分,在此需要指出的,英德市各级领导和人民非常珍惜“红茶之乡”的美誉,并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对茶乡的热爱。
⑴把茶花确定为英德的市花,这是全市90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也反映了英德人民爱茶的浓厚情怀和精神风貌。
⑵在市政建设中,分别把市区两条街道命名为茶园路和杨万里大道。
A、茶园路位于原英城镇茶场之西侧,南北走向,长3.3公里。宽30公尺。这条路的命名充分反映茶乡城市的特色。
B、杨万里大道,位于英德城市东区,隔北江与城西与唐代“煮茗台”所在的南山名胜风景区相望,为南北走向,全长22公里,宽40公尺,(远期控制80公尺)
纪念先人,弘扬茶文化优良传统。杨万里大道是纪念我国南宋著名诗人而命名。杨万里喜欢饮茶,是古代有名的茶人之一。杨万里一生为官清廉,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留下了不少有关茶的诗文,他对南宋的茶文化的发展作出莫大的贡献。
杨万里对英德似情有独钟,他写了许多首诗歌颂英德的山山水水,其中有一首诗里面写英石的:“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郡官见怨无供给,支与浈阳数石峰。”现代有的文人解释,此处的“穷”非指穷困(当时英德经济繁荣,曾是广东的重点州府之一)而是指美景,即英石“瘦、漏、透、绉”的形象如“骨中空”。英石作为另一方面的观赏名石,同茶叶一样,古代也以来作为馈赠礼物。客人来了,没有什么礼品,那就是支与“浈阳数石峰”,同时送一点茶叶吧。
⑶开辟了旅游观光茶园棗茶趣园。茶趣园离市区3公里,有茶园面积20公顷,在美丽的茶园中,设有大茶壶笑迎客人,茶寮观景、采茶区、制茶坊、品茶轩等景点,还喜食“擂茶粥”。游客在欣赏茶园大自然风光之余还可实践采茶、制茶、识茶、品茶的技艺,如此别开生面的旅游观光茶园,报界称之为全国第一家。
⑷在迈向21世纪的时刻,时代的召唤和茶乡人民的渴望,英德茶区拟进行第二次创业,其重点是大力发展高香型名茶3000公顷,推动英德茶业经济的发展步伐。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前置工作已做了不少),但凭着英德市各级领导的运筹帷幄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第二次种茶创业之路将与创建“英德红茶”那样,创造新辉煌。
⑸为发展茶文化添砖加瓦,兴建南中国茶城。英德是“红茶之乡”,又是广东著名的省级文化教育名城,旅游大市。因此,把建设茶城与文化名城,旅游业结合起来有利于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论证和设计中的茶城包括“茶叶博物馆”、“旅游茶馆”、“茶苑”、“茶庄”和“百茶园”,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尺。茶城的兴建反映了英德人民为推动茶文化的奉献精神,是英德茶文化的新起点。也许在不久的未来,英德茶城为广东乃至全国茶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成为茶人所关注和仰慕的茶文化研究和传播之地。
⑹为弘扬茶文化,拟兴建茶叶一条街。茶叶街拟定21世纪初兴建,建成具有展览、贸易、信息交流等多功能的大型茶叶市场。它将是英德茶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换句话说,茶叶一条街将成为全国各地名茶总汇,为我国南北茶业商贸的集散点。从茶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是汲取各地茶文化之营养;切磋交流发展茶文化之经验;融合贯通各地茶文化之精华,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⑺象征英德茶乡一景和茶叶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型采茶姑娘塑像,即将动工兴建,这座高7公尺的采茶姑娘组合塑像,由广东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将建筑座立在新城和平路的广场中央。
这座采茶姑娘塑像,是一件艺术精品,巧夺天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以其自然、轻巧、优美的采茶姿态和丰收喜悦,笑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⑻拟建中的24层三星级酒店——茶苑酒店,其名称刻意冠以“茶”字,富有茶乡特色。更表明英德茶乡人民爱茶的传统美德与风范,以茶为荣。从而激励酒店员工弘扬英德,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接待水平,使来茶乡旅游观光的旅客有宾至如归之感。
茶苑酒店为英德茶文化增添异彩。
⑼世纪之交,开辟一个多功能的集参观、旅游和休闲度假于一身的大型观光旅游茶园。游客通过到些旅游,除了尽情享受现代生态茶园的大自然风光之美,饱览园中名种游览景点,亲身参加采制名茶技艺,欣赏茶艺表演,品赏香茗等之外,还可在那幽雅而恬静的环境里,联想遐思,慢慢体会的领略一下茶文化的幽深,其乐无穷。
英德茶文化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迈向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