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六大种类,同时在煎煮品饮过程中形成了种种茶俗。各个民族还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配制出了各种茶,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侗族的油茶、彝族的罐罐茶、土家族的甜酒茶、回族的麦茶、瑶族的虫茶等等。
说到饮茶习惯,以广东潮州的功夫茶最为讲究。饮功夫茶茶壶以宜兴紫砂陶壶为上品,茶杯以白瓷上釉,洁白透明为佳。一般一壶三杯,有的壶小如拳头,杯小似核桃。泡茶用水最好是泉水、井水,茶叶一般不用红茶、绿茶,而以福建武夷铁观音为上乘。
功夫茶的泡制,有一套“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滤歹”的泡制习俗。待水烧开后,烫洗茶具,而且要喝一遍烫洗一遍。放好茶叶,高冲低斟。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多少来回轮斟,潮州人俗称“关公巡城”。接着“韩信点兵”,就是把壶内剩茶一滴滴地均匀滴到各个杯里,以免泡得太久,下次冲时留下苦涩味。
饮功夫茶不能性急,一般先敬宾客尊长,如在座三人以上,那么只能三人先喝,其他人只好等到下一轮再喝。这样泡上三四轮,再加茶叶。喝功夫茶一坐就是半天,也确实太费工夫。
我非常羡慕古人的饮茶方式:高山流水长松古桧,三五文人拥茶而坐,激扬文字。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来。”茶道达到了妙不可言的精神境界。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每星期都要去文化馆图书室借书,借到书后便到茶馆里,找一张临街的桌子,花两角钱买一壶茶,和朋友品茗闲聊。如果是一个人,便边喝茶边读书,那真是一种享受。现在,茶馆早已被商场取代了,而大城市里开设的茶楼都属于高消费,茶楼成了一般市民不敢问津的地方了。
平时只知道喝茶,而茶叶是怎么生产的却没见过。去年夏天,我们一行4人驱车来到了位于徂徕山的大官庄茶场,在李白题字的独秀峰下,有片30亩的茶园,我们参观了采茶、杀青、揉捻、烘干等整个制茶过程。
茶场主人给我们每人泡了一杯“旗枪茶”,当那浓如蜜,香沁鼻的茶水缓缓入口时,真令人爽心惬意,恨不得连茶叶也吃掉。我问茶场主人为什么叫旗枪茶,茶场主人指着我杯中的茶叶解释说:“旗枪茶是用茶尖做成的,采的茶叶只有一个茶尖和一片嫩叶,叶像旗,尖像枪,因此叫旗枪茶。这种茶叶在夏季卖300元一斤,而春季生产的旗枪茶要卖到1000元一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