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茗小馆

茶竹之缘

和竹,都是山中清物,在茶人的杯中茶是醇香流韵,在自然的怀中竹是潇洒临风。所以,茶和竹不仅是沟通人与天地的媒介,也是激发和谐、清致、高洁、芳香情感的载体……竹造幽香,茶添清香,两者相得益彰。

“茶竹双痴”的板桥先生,在“茅屋一间,新篁数千,雪白窗纸,微浸绿色”的环境里品茗书画,而竹画上的题诗都是尽情地表达了他以茶为伴,悠然自得、远离嚣闹世俗纷争保全节操的欣慰。如“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板桥先生喜品茗,懂茶道,与茶结缘颇深,故能妙笔描述“对芳兰、啜苦茗”的雅趣,且常是“竹间烟起唤茶来”,对茶、对竹,均是乐此不疲。

古时文人爱茶、爱竹,倾心竹造幽香,茶添清香的幽清环境和意境,每每选择竹下饮茶。王维“独坐幽篁里,茶香绕竹丛”,不仅是传诵名句,还描绘了茶香若游飘带,缭绕在青青竹丛间,赋于茶的香气以生动流走、飘逸的现象,犹如一幅气韵生动的画境,真不愧是个审美感觉细眇、高妙的诗人,同时也是品茗赏茶的行家。“半夜邀僧至,孤金对竹烹”是将僧、茶、竹置于一体以表现野境野姿和野趣的心态。“遂来修竹下,共憩西涧阴;汲泉以煮茗,遐哉遗甘心。”这是特意选择竹下煮茶休憩,以表达一种遗世的心与自然的情。而“竹间烟幕煮茶香”,则是着意描写了一种云烟迷茫,茶香飘逸朦胧的境界,也算是颇有特色的竹烟茶香图了。

唐代白居易《养竹记》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健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文人在选择茶境时喜竹,不仅仅因为竹“虚心有节”,可以启人心智,洁人情怀,陶冶情操,还因竹的形态疏畅、洒落、神采若飞。竹的枝叶如鸾凤之仪,欣然而形,苍然而色,玉立风尘之表,且具有天然的野趣。竹有“贞心”、“贞姿”的品德与节操,而茶是“性洁不可污”且有“刚耿”的本色;于是,挺拔的竹和清雅的茶似乎能赋于许多人以“节气傲青云,文章高白雪”的志气;而风骨清明,置茶竹间,既可以使人享受自由逍遥、超凡脱俗的生活,又可以砥砺人的品德与节操。诚然,刻意追求雅致雅韵也好,故意表现自己是高人雅事也罢,都是一种情趣;而这种情趣不亚于流霞肴馔,茶艺之美自然也在其中了。

竹有清香清韵,当你潜入竹林时,犹如沉入绿海,呼吸着淡淡的,清纯、清香的空气,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根末梢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使你快意沉浮,犹如若化成一尾在绿海中的鱼儿……品茶亦然。茶色之绿,如竹箨初解;那促人心灵清醒的颜色是那样的绿,绿得嫩,绿得新,绿得翠,绿得有生机,绿得清亮而透明,简直是“绿”色可餐,美不胜收。当那绿茶冲泡后,绿水碧叶,翩翩起舞,相映成趣的美景在眼前呈现时,呷一小口,一股浓郁、鲜爽、甘甜之味应运而生;当清香满口,香冲脑门,在六腑芬芳,回肠荡气时,再呷一口,茶汤如琼浆玉液从心底潺潺流过;使人舒心惬意、神清气爽,恍若身于仙境……如是,我们也闭目遐想,让心旌摇荡、神思飘逸一番:那离了婆娑的竹影,摇漾的轻风,沁脾的野香,还有山色、泉声和茶,声萧萧、气氤氲……若此间品茗,当是一生一乐或一趣也。

赞 ()
分享到:更多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