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碧螺春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历史悠久,名闻遇迩,是东山名优特产的第一块牌子。
碧螺春之源传说很多。最可靠的说法是原产于东山灵源寺后的碧螺峰,仙鹤衔种,朱元正种植发展成片。茶农背了勾篮上山采摘,如果篮里放不下,或遇春雨,怕雀舌般娇嫩的茶芽受损,放纳怀中,叶芽一得体温,异香扑鼻,人们禁不住大呼“吓煞人香”。后大都由少女、新媳妇去采,采前沫浴更衣,衣有袋兜,盛于腰怀之间。采回的茶叶精工焙制,色香味形俱佳。甘人诗云:“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蛾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纤褂不惜春雨干,满盏真成乳花馥。”
清康熙皇帝南巡来苏,品味碧螺春茶后大加赞赏,就问茶的名称,听说叫“吓煞人香”,觉得不雅,赐名“碧螺春”。碧螺春年年进贡,称之“贡茶”,一时间成了天下名茶,受人们青眯。碧螺春茶早在1911年南洋劝业会上就得优等奖,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又得金奖。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凝聚天地灵气的碧螺春茶芽,吐出点点米粒嫩绿。天刚朦朦亮,洞庭山下坞八湾采茶姑娘,急匆匆肩背勾篮,脚踏露珠,身披晨露,直上山坞。眼神专注茶枝,指尖跳动不停,成千上万个一芽一叶,跃进了她们的篮里,像是铺垫了层层滴翠绿玉。采茶下山,拣茶的艰辛又轮转到在家妇女的手上,剔除老叶,拣走茶梗,掐断长枝,保证在长约一点五厘米的一旗一枪。
最难的程序莫过于制茶,技术性很强,要经过杀青、揉捻、搓团、烤烘四道工序。当夜,制茶间灯火通明,男子汉解甲披褂,捋起衣袖上阵,媳妇在下灶掌握火候,默契配合。灶膛里的火生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舌把铁锅舔得躁热,火候到位,拣净的青头扑倒铁锅,瞬间蒸腾起缕缕白烟,嫩芽滋滋作响。那双粗壮黝黑、蚯蚓筋突起的大手,伸人锅底,急剧翻动。在高温的挤压下,茶芽蜷缩,水汁蒸发。杀青,火头旺就碧,但不能焦。沿锅揉捻,力头透就细,但不能断。双手搓团,劲头粗就曲,但不能碎。烤烘,火头熄,恰到好处就干,但不能屑。
制成的碧螺春,形态纤细如铜丝,遍体卷曲成螺形,浑身茸毛呈白色,翠香馥郁。因时令先后和制作技术的高低,碧螺春分成七个等级。一斤碧螺春约六万个头,要经六道严格的工序,功夫深,工艺要求高,无怪人称功夫茶和工艺茶。
检验茶叶质量的方法是靠一看、二闻、三品,从形、色、香、味四方面来辨别。一凭视觉看外形,叶芽条索是否纤细,紧密的程度,卷曲成螺的状态,茸毛遍布的多少,银绿隐翠的色泽,以及软硬、粗细、轻重、干湿程度的手感。二是辨别清香、鲜爽、纯正等嗅觉上的微细差别。以八十度开水沏泡,茶芽在杯中舒展下沉,看泡出茶芽的品种,看叶瓣的形状、叶脉的阔狭、长短的程度等;看茶水的色泽是否新鲜翠绿,碧澄清澈,明亮洁净,晶莹剔透。最关键的是以味觉品茶,洞庭碧螺春茶汁醇厚清洌,由涩转甘,回味隽永。
洞庭山是太湖中的岛屿,水拥抱着山,山孕育着水,水质极为优良,特别是山岩石隙中的泉水,喷涌不息,汩汩长流,水质清纯甜润。名茶配名泉,好水沏好茶。东山人十分注重水质,厅堂天井多置有瓮缸,梅雨季节在露天承接雨水,称梅水。还有将冬天积雪封存瓮内,称雪水。东山人饮茶讲究沏茶器皿,尤以紫砂茶壶为上品,据说茶水盛放里面,即使在夏天,隔夜也不会馊。配有洁自如脂玉的茶杯茶盘、细瓷盖碗,“碧螺春”茶芽如小粒翡翠。
茶馆是饮茶的理想场所,东山老街有好几家茶馆,陆巷古村、杨湾明清街、渡水桥都有茶馆。馆内名家书画点缀,窗外有近水远山,环境幽雅。一位西欧诗人写道:“在清香的碧螺春汤里,我看到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