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茗小馆

“龙行十八式”失传茶艺重现

学员在合练龙行十八式的基本动作。

编者按本刊2009年第20期报纸出版了《雅安藏专刊》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对历史悠久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茶文化爱好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本报特别约请雅安日报记者高富华,详细介绍“龙行十八式”重现始末。

六月雅安,绿肥红瘦。我们走上了四川雅安蒙顶山。一路上茶香扑鼻,在蒙顶山天盖寺千年银杏树,我们更是大饱眼福,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技表演——龙行十八式。

知青初识茶滋味

龙行十八式创始于宋朝年间。一日,宋朝禅惠法师在蒙顶山结庐修行,突遇蒙顶山武僧手持长剑练舞,于是兴之所致,顺手抓过一把铜壶也跟着舞了起来。舞着舞着,他突发奇想:何不将铜壶嘴加长,演练成茶技?于是,他首创了蒙顶山派“龙行十八式”长嘴铜壶茶技。

后来,“龙行十八式”从蒙顶山寺庙流入民间,由于茶技表演者不但要有武术基础,而且还要经过专门训练,一般人是难以练成的。久而久之,茶技失传了。

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蒙顶山下的雅安市举行,在开幕式上,108名少男少女在舞台上龙飞凤舞表演龙行十八式时,台下的观众震撼了。失传已久的龙行十八式,终于再见天日。

蒙顶山派“龙行天下”茶技重放光彩,失而复得,与知青成先勤不可分割。成先勤是1963年从成都下放到蒙顶山的第一批知青中的一个,因为种茶生活艰苦,他还曾经当过“逃兵”。后来,他被调任蒙山茶场生产科科长、茶场副场长。那些年,到蒙顶山探寻茶踪的人也多了起来,张爱萍、谭启龙、杨汝岱、王兆国、安子文、谢世杰、黄宗英、李半黎等领导和文化界名流上山寻古访幽,大多是成先勤接待。

为了在接待的时候不至于出丑,成先勤找了很多书,一有空就读。经过几年的潜心苦读和研究,蒙顶山的前世今生,他已成竹在胸,成先勤俨然是一个茶文化专家了。

龙行十八式重见天日

后来,随着蒙顶山的声名鹊起,名山县对蒙顶山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蒙山茶场不再“兼营”旅游。成先勤跑到成都九眼桥,开了家蒙顶山茶庄,也从茶叶上起了家。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前后,随着“泡沫经济”破灭,货款收不回来,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几十万的账面“收益”顷刻间化为乌有。

有一天,成先勤独自一人到成都望江公园喝茶解闷,恍惚中,一个手持三尺铜壶的茶博士从他旁边走过。晚上回到茶庄,似曾相识的铜壶依然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躺在床上睡不着,他干脆爬起来看书。突然间,书中一行毫不起眼的字跳了出来,“禅惠法师龙行茶技。”他激动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似曾相识,原来是你在作怪。”

他还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以前的眉批:“茶技?中国自古禅茶一体,莫非僧人除了武术还有茶技?”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成先勤整理出了“龙行十八式”的茶技招式。但是,自己年龄大了,手脚不灵活,要翻转腾挪,自然不行。他需要有人来印证这套重见天日的茶技是否可以表演。

就在他寻寻觅觅表演人选时,那天从他身旁走过的手持长嘴铜壶的茶博士又走进了他的视线,原来他居然是成先勤儿子成波的朋友,叫何正鸿。于是,何正鸿开始跟随成先勤演练长嘴铜壶茶技。

随后,在成都望江公园的一个角落,每天都有一老一小两个人,手持三尺铜茶壶在那里比划、演练。

“龙行”又“凤舞”

2000年9月,成先勤毅然甩掉收不回来的几十万欠债,从成都回到了名山县蒙顶山。此时,蒙顶山旅游开始滑坡。国庆节刚过,在蒙顶山的瑟瑟秋风中,成先勤的蒙山茶艺馆在风中亮出了自己的旗帜。

“老成,你就认命了吧。蒙顶山旅游火红的时候,你跑到成都卖茶叶。现在走下坡路了,你跑过来搞旅游,怕是走错路了。蒙山茶场就要改制了,你赶快回去领你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虽然胀不死你,但也不会饿死你。”

成先勤一笑而过。他知道,作为茶文化故里,蒙顶山别有洞天,随手在地上抓一把泥土,都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气息。蒙顶山要重振雄风,蒙顶山茶文化要走向世界,需要一种表演技艺来开路,在他眼里,最好的茶艺就是“龙行十八式”。

成先勤讲茶文化课,何正鸿教学员演练三尺铜壶。蒙顶山风景管理处的职工也跟着练了起来。

2002年4月,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表演人员随雅安市政府代表团参加南京旅交会,首次出川,在南京表演就一炮打响。《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侨报》大篇幅进行报道,随后,国内外媒体纷纷到蒙顶山采访,更是把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推向了海内外。不久,何正鸿应邀到新加坡、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巡回表演,蒙顶山茶技跨出了国门。

后来,成先勤又整理出了一套名为“凤舞十八式”的女子茶技表演,又在表演中演化出一套“龙凤合璧”男女双人茶技,男子的刚健有力,女子的柔顺娇美得到完美体现。

如今,蒙顶山茶技已成为西南茶艺培训中心,到这里来接受培训的茶人趋之若鹜。(高富华)

赞 ()
分享到:更多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页底部广告位3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